曲牌名即曲调名,俗称“牌子”,元明以来南曲、北尘哪肢曲,以及小曲、时调的调名通称曲牌。明王骥德《曲律》说:“曲之调名,今俗曰‘牌名’。”曲牌各有专名,如《一枝花》、《山坡羊》、《点绛唇》、《天净沙》等,它们在音乐上又隶属于不同的“宫调”。
所谓“宫调”,是指中国音乐上用以限定乐器管色高低的名称。倚声作曲时,必须选定曲牌,每一曲牌的字数、句法、平仄都有一定的规定,曲牌实际就是曲词格律的谱式。
发展历程
曲牌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,故许多曲牌派世与词牌同名,如《点绛唇》、《端正好》、《卖花声》、《捣练子》等。
这些曲牌虽缓晌名称与词相同,但谱式并不完全相同。多数曲牌是来自民间、外域或由作曲者新创的,如《货郎儿》、《洛丝娘》、《耍孩儿》、《者剌古》、《阿那忽》、《普天乐》、《落梅风》等。此外,也有专供演奏的曲牌,属于器乐曲,只有曲调而无曲词。据统计,南北曲曲牌计有两千余个,但真正常用的仅有数百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