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七月七日一相见,相见故心终不移

  • 投稿合作
七月科技百科问答什么是动作电位,是怎样形成的?

什么是动作电位,是怎样形成的?

什么是动作电位,是怎样形成的?

动作电位(1)概念: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,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、可逆转、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。动作电位的主要成份是峰电位。   (2)形成条件:   ①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,细胞膜内K+浓度高于细胞膜外,而细胞外Na+、Ca2+、Cl-高于细胞内,这种浓度差的维持依靠离子泵的主动转运。(主要是Na+ -K+泵的转运)。   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,例如,安静时主要允许K+通透,而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时又主要允许Na+通透。   ③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阈上刺激。   (3)野拿形成过程:≥阈刺激→细胞部分去极化→Na+少量内流→去极化至阈电位水平→Na+内流与去极化形成正反馈(Na+爆发性内流)→达到Na+平衡电位(膜内为正膜外为负)→形成动作电位上升支。   膜去极化达一定电位水平→Na+内流停止、K+迅速外流→形成动作电位下降支。   (4)形成机制:动作电位上升支——Na+内流所致。   轿梁动作电位的幅度决定于细胞内外的Na+浓度差,细胞外液Na+浓闭脊运度降低动作电位幅度也相应降低,而阻断Na+通道(河豚毒)则能阻碍动作电位的产生。   动作电位下降支——K+外流所致。   动作电位时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产生的一次可逆的、可传导的电位变化。产生的机制为①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使膜对Na+的通透性增加,Na+顺浓度梯度及电位差内流,使膜去极化,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。②Na+通道失活,而K+通道开放,K+外流,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。③钠泵的作用,将进入膜内的Na+泵出膜外,同时将膜外多余的K+泵入膜内,恢复兴奋前是离子分布的浓度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qykj5.com/answer/81202.html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

邮箱: 1465333496@qq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00-17:30,节假日休息

手机访问

扫一扫,手机访问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