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七月七日一相见,相见故心终不移

  • 投稿合作
七月科技百科问答董健吾的轶事

董健吾的轶事

1936年三四月间,董健吾去西安会见斯诺。在逗留期间,张学良多次邀他去府上做客。每次去,张学良和赵四小姐都十分热情,设家宴款待,还一同打麻将。

张学良夫妇十分喜爱收藏古玩,有一次,董健吾见赵四小姐不慎失手摔坏了几件明代的瓷器,痛心得连饭也吃不下。董健吾心中暗想,若有机会搞到好的古代瓷器作为礼物送给他们,可以略表心意,以答谢张学良将军借用专机和盛情款待。不久,董健吾便在西安城里找到一位过去与“松柏斋”有过生意往来的朋友,看到他珍藏一套24件小型镀釉彩瓷,色质细腻、人物各异、栩栩如生、十分精致,确属明代珍品。董健吾与这位朋友促膝长谈,终于感动了他,将这套瓷器低价买下送给了赵四小姐。张学良夫妇见后爱不释手,一定要赠以重金,但他坚持分文不收。

后来,董健吾要回上海,张学良设家宴为他饯行。席间,张学良问董健吾对他有何要求。董健吾说:“你能在停止内战、一致抗日上作出贡献,我愿足矣!”张点头称是,但张还是不肯罢休,一定要董健吾说出他私人有啥要求。这下董健吾才弄清真意,原来仍是为答谢赠送那套瓷器之事,便再三推辞,张学良还是执意不允。正在这时,董健吾突然想起寄养在自己家里的岸英、岸青生活那么苦,又不能上学,长此下去总不好。便说:“我有三个孩子,两个是归我抚养的革命子弟,一个是我的儿子,如果张将军能送他们出国赴苏联读书,那么将来学成回国也可为国家出力。”张学良略一思索,面露笑容,表示应允。

当时,董健吾对此并不存奢望。不料回上海不到两个月,张学良也到了上海。张给董健吾打电话说:他这次来上海除有公事外,还要了却一件私事,履行他在西安的诺言,约董健吾第二天上午去哥伦比亚路(现番禺路)的一家法国酒吧见面。董健吾听罢甚感突然,此事非同小可,不敢擅自决定,便马上向上海党组织作了汇报,组织上随即同意岸英、岸青、寿琪三个孩子赴苏。见面后,张学良说:“现在有我的部下李杜将军等人要经过法国进入苏联,而后绕道至中苏边界,准备组织在那里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回国抗日。乘这个机会,我决定履行在西安时对你的诺言,让他们带你的三个孩子出国到苏联。”张学良又随手交给董健吾一张10万法郎的支票,并要他立即与李杜联系,作好孩子出国的准备。随后,董健吾和同去的地下党负责人老李就登上张将军的汽车,由张驾车把他俩送到法国公园门口下车。时间大约在1936年5月间。

没过几天,董健吾同李杜接上了关系。岸英、岸青、寿琪很快就被转移到法租界宝建路 (今宝庆路)李杜将军的住所。1936年7月,李杜化名王元华,以商人身份通过多种渠道办理了出国护照,带着三个孩子登上一艘豪华的法国邮船前往法国马赛,在那里乘火车到达巴黎。在巴黎等了半年,当时苏联对入境控制极严,除同意岸英、岸青入境外,其余均不准入境。于是其余人返回上海。 寿琪兄:  知道你这个分别16年(应是14年)的老友的下落,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。又知道你已经参加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,那就更好了。可惜岸英不在,他知道了同样会高兴的。回想起我们在土海的情景,好像就在眼前。在白色恐怖的上海,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,蒙董伯伯和你们全家对我们的照顾,我和岸英至今不能忘怀,并且十分感激的。与你在巴黎一别,我和岸英去苏联后,就进入国际教养院读书,后来岸英进大学,我中学末毕业。在苏联10多年生活过得还是好的,回国以后连中国字都不大会写,现在慢慢在学。岸英回国后就进入劳动大学。在党的培养教育下,使我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,要解放全中国,还要解放全人类,只有把自己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,才会有个人的前途。我学马列著作学得不好,你在上海学习和工作的条件比较好,希望努办学点马列著作,提高阶级觉悟,更好地为人民服务,写下这点与你共勉之。希望你常给来信。此祝近好!   弟岸青草上 1950年6月

董健吾的轶事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qykj5.com/answer/51470.html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

邮箱: 1465333496@qq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00-17:30,节假日休息

手机访问

扫一扫,手机访问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