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七月七日一相见,相见故心终不移

  • 投稿合作
七月科技百科问答第七天的创作背景

第七天的创作背景

2014年5月,余华在答《京华时报》记者问时说,他一直有这样一种欲望,“将我们生活中看似荒诞其实真实的故事集中写出来”,“让一位刚刚死去的人进入到另一个世界,让现实世界像倒影一样出现。”余华试图同时塑造死者世界与现实世界,并通过死者来描写现实世界。在《第七天》里,用一个死者世界的角度来描写现实世界,这是我的叙述距离。《第七天》是我距离现实最近的一次写作,以后可能不会有这么近了,因为我觉得不会再找到这样既近又远的方式。”余华塑造的近景世界是现实世界,远景世界是死者世界,其现实世界是一个荒诞的、冷酷的世界;死者世界是一个至善的、温暖的世界。正如他所言,“在写的时候感到现实世界的冷酷,写得也很狠,所以我需要温暖的部分,需要至善的部分,给予自己希望,也想给予读者希望。现实世界令人绝望之后,他写下了一个美好的死者世界。这个世界不是乌托邦,不是世外桃源,但是十分美好。”通过这两个世界的描绘,作品呈现出复杂丰富的社会生活画面,以揭露各种社会矛盾冲突,给予作者的爱憎褒贬之情,体现作者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和鲜明的理想主义情怀。于是,余华借助于《旧约·创世纪》开篇的方式,尽管中国有头七的说法。余华写作的时候“不让自己去想头七,脑子里全是《创世纪》的七天。”在《第七天》的正文前,作者引用了《旧约·创世纪》中的一段话,“到第七日,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,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,安息了。”这段引文告诉表明,小说《第七天》的外在形式借助于《旧约·创世纪》的“七天”,其七个部分分别以“第一天”、“第二天”乃至“第七天”命名,但其内容不是机械地与《创世纪》的七天一一对应。

第七天的创作背景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qykj5.com/answer/51225.html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

邮箱: 1465333496@qq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00-17:30,节假日休息

手机访问

扫一扫,手机访问

返回顶部